2013年井冈山大学《专业综合(病原微生物学、病理学)》考试大纲
文章来源:润知林 文章作者:润知林教务处
时间:2015/8/31 21:53:02 浏览:1482次
《专业综合(病原微生物学、病理学)》考试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部分(占50%)
· 绪 论
微生物,病原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的种类,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 细菌学
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1 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细菌的概念,大小测量单位,基本形态。
1.2 细菌的结构 基本结构与特殊构造成分,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质粒)、核质的特性与功能,芽胞的形成条件、形态结构特点,芽胞的抵抗力及其意义,荚膜形成条件与致病性,鞭毛数目、位置的意义,鞭毛的功能;菌毛与鞭毛的区别,普通菌毛与致病性,性菌毛与耐药性。
1.3 细菌形态检查法 不染色标本检查法,染色标本检查法,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方法及意义,抗酸染色法,特殊染色法。
2. 细菌的生理
2.1 细菌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 主要有C、N、H、O元素组成的有机物,带电现象。
2.2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营养物质与吸收,生长繁殖的条件,氧利用类型,繁殖方式、速度及一般规律。细菌人工培养的基本方法及意义,培养基及其种类,菌落与纯培养、菌苔、菌膜、混浊、沉淀、羽状等生长现象及其意义。
2.3 细菌的新陈代谢 分解代谢产物及生化反应,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3. 消毒与灭菌
3.1 消毒、灭菌、无菌(术)、防腐和卫生清理的概念。
3.2 物理消毒灭菌法 热力(煮沸、巴氏消毒法、高压蒸汽灭菌法),紫外线、超声波、滤菌器。
3.3 化学消毒法 常用消毒剂、防腐剂及其杀菌机制,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
4. 细菌的遗传变异
4.1 细菌的变异现象 形态结构变异(L型细菌),菌落变异(S-R型变异),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
4.2 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细菌的染色体,质粒DNA,转位因子。
4.3 噬菌体 概念,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基因工程载体,噬菌体与宿主菌的相互关系:细菌裂解与溶原状态,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溶原性噬菌体、溶原性细菌的概念。
4.4 细菌变异的机制 基因突变,基因转移和重组的方式、机制,
4.5 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应用 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上的应用,基因工程、流行病学等方面的应用。
5. 细菌的感染与抗菌免疫
感染、病原菌的概念。
5.1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微生态学,感染、正常菌群、菌群失调、条件致病菌的概念,医源性感染,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5.2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致病性、毒力(致病力)、侵袭力的概念,细菌的侵袭性致病物质(菌毛与粘附素,荚膜与糖萼,毒性酶类)和毒素(内毒素、外毒素特性与区别),内毒素的致病作用,细菌侵入的数量与门户。感染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
5.3 机体的抗感染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屏障结构,吞噬细胞,体液杀菌物质;特异性免疫:粘膜免疫(SIgA),胞内菌感染的免疫,胞外菌感染的免疫。
5.4 感染的来源与类型 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社会感染、医院感染,感染的途径,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的概念,带菌者、带菌状态的概念。
7. 球 菌
病原性球菌、化脓性细菌的概念。
7.1 葡萄球菌属 分类,生物学特性(形态与染色性、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SPA的性质与作用、抵抗力),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一般防治、交叉感染与耐药性问题,食品卫生。
7.2 链球菌属 分类,生物学特性(形态与染色性、培养特性、抗原构造、抵抗力),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免疫性(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患者可反复感染),微生物学常规检查方法及抗“O”检查,防治原则。
7.3 肺炎链球菌 生物学特性(形态与染色性、培养特性、抗原构造、抵抗力),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
7.4 奈氏菌属
7.4.1 脑膜炎球菌 生物学特性(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与分类、抵抗力),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免疫性,标本采集与迅速送检,快速诊断方法(SPA协同凝集试验、PCR),防治原则。
7.4.2 淋球菌 生物学特性(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抵抗力),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微生物学常规检查方法,快速诊断法,防治原则。
8. 肠道杆菌
8.1 概 述 肠道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形态与染色性、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抵抗力、抗原构造等方面的共同特性)。
8.2 埃希菌属(大肠杆菌) 生物学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免疫性,卫生细菌学意义。
8.3 志贺氏菌属 生物学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免疫性,标本采集,快速诊断。防治原则,食品卫生。
8.4 沙门氏菌属 生物学特性,抗原构造,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一般检查方法,标本采集时间,血清学检查中O、H抗体效价的意义判断,防治原则,食品卫生。
8.5 变形杆菌属 条件致病菌,迁徒生长现象,抗原构造与外斐试验。
9. 弧 菌 属
9.1 霍乱弧菌 生物学特性(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致病物质,致病机理,所致疾病,微生物学常规检查方法,免疫学快速诊断法,防治原则。
9.2 副溶血性弧菌(嗜盐弧菌) 生物学特性(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食品卫生。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见病原性细菌。
10. 厌氧性细菌
10.1 破伤风杆菌 生物学特性(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感染条件,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一般防治,人工免疫(计划免疫、紧急预防),特异治疗。
10.2 产气荚膜杆菌 生物学特性(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病原学诊断(动物试验),防治原则。
10.3 肉毒杆菌 生物学特性(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
10.4 无芽胞厌氧菌 种类与生物学特性,致病条件,感染特征,所致疾病。
11. 放线菌与诺卡菌属
11.1 放线菌属 概念,种类,生物学特性(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硫磺样颗粒),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
11.2 诺卡菌属 种类,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
12. 棒状杆菌属
12.1 白喉杆菌 生物学特性(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免疫性与免疫力测定,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一般防治,人工免疫(计划免疫、紧急预防),特异治疗。
12.2 短小棒状杆菌 生物学特性,免疫调节作用。
13. 分枝杆菌属
13.1 结核杆菌 生物学特性(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变异性),致病性与所致疾病,结核菌素试验原理与意义,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一般防治与人工计划免疫。
13.2 麻风杆菌 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14. 动物源性细菌
动物源性细菌、动物源性疾病、人畜共患病的概念。
14.1 耶尔森菌属 种类,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防治原则。
14.2 芽胞杆菌属 种类,炭疽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14.3 布鲁菌属 主要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
15. 其他致病菌
15.1 弯曲菌属 种类,形态与染色,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15.2 鲍特菌属(百日咳杆菌) 形态与染色性,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人工计划免疫,一般防治。
15.3 假单胞菌属(绿脓杆菌) 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因素与常见所致疾病,防治原则。
15.4 嗜血杆菌属(流行性感冒杆菌) 形态与染色性、卫星现象、抵抗力,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15.5 军团菌属 染色性,所致疾病。
15.6 鲍特菌属
16. 其他原核细胞微生物
16.1 支原体:支原体的概念,种类,主要生物学特性(形态、结构与染色性、培养特性、抵抗力)。
肺炎支原体与解脲脲原体的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药物治疗。
16.2 立克次体:立克次体的概念,种类,生物学特性(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致病机理,传播媒介,所致疾病(流行性或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
16.3 衣原体:衣原体的概念,种类,生物学特性(形态、结构与染色性、发育周期,培养特性、抗原构造),所致疾病(沙眼、包涵体结膜炎、性病淋巴肉芽肿、泌尿生殖道感染),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
16.4. 螺旋体:螺旋体概念,种类。
钩端螺旋体属(钩端螺旋体) 生物学特性(形态与染色性、培养特性、抗原构造与分类、抵抗力),传染源和储存宿主,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
密螺旋体属(梅毒螺旋体) 主要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
疏螺旋体属 种类,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
· 真菌学
17. 真菌概述
真菌的概念,生物学特性(形态学、培养特性、抵抗力),真菌的致病方式,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
18. 病原性真菌及中药与真菌
皮肤癣菌、皮下感染菌、深部感染菌(白念珠菌、新型隐球菌)形态特征与致病性,皮肤材料的处理,脑脊液墨汁染色,真菌与中药。
· 病毒学
19. 病毒的基本性状
19.1 病毒的形态与化学组成: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病毒的概念,大小测量单位,形态多样性。
病毒的主要化学成分、基本结构(衣壳、核心),核衣壳概念,衣壳对称形式,包膜与包膜子粒辅助结构,核酸存在类型,衣壳、核心、包膜与包膜子粒的功能。
19.2 病毒增殖与培养:复制过程(复制周期主要步骤),缺陷病毒、顿挫感染的概念,病毒复制与细胞凋亡。病毒抵抗力: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的干扰现象:干扰现象的概念及机制。
19.3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病毒基因组的特点,遗传性变异的类型,基因自发和诱发突变、条件致死性突变、宿主适应性突变株、耐药性突变株概念,病毒基因重组的表现形式,非遗传性变异的方式,病毒变异的意义。
19.4 病毒分类方法,病毒类型(临床分类),亚病毒概念。
20.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20.1. 病毒的致病作用:感染方式,水平感染的途径,垂直感染的常见病毒,病毒持续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病毒感染)的基本概念,病毒在宿主体内的播散方式。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间接损害(免疫病理损伤),病毒整合感染及其意义。
20.2 机体的抗病毒免疫 非特异阻挡和细胞杀伤作用,干扰素及其作用,特异抗体的免疫保护作用,细胞免疫的双重作用。
21.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病毒标本采集与送检原则,病毒分离培养与鉴定,细胞病变效应和蚀斑形成单位的概念,病毒抗原、核酸的检测方法(血清学方法、核酸杂交与PCR技术)。疫苗,常用化学治疗剂、细胞因子和中草药。
22. 呼吸道感染病毒
22.1. 流行性感冒病毒:病毒分型,抗原变异与流行,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22.2. 副黏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一般防治,人工计划免疫,紧急预防措施。
22.3. 其他呼吸道病毒 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与预防。
23. 肠道病毒
23.1. 脊髓灰质炎病毒 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一般防治,人工计划免疫。
23.2. 柯萨奇与埃可病毒 所致疾病。
24. 急性胃肠炎病毒
病毒种类,所致急性病毒性腹泻,轮状病毒。
25. 肝炎病毒
25.1. 甲型肝炎病毒(HAV) 生物学性状,传染源与传播方式,致病机制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25.2. 乙型肝炎病毒(HBV) 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基因结构与抗原组成),传染源与传播途径,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乙肝五项检测的结果分析及意义,一般防治,人工计划免疫,紧急预防措施。
25.3. 其他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和庚型肝炎病毒(HGV)
的传播途径(静脉注射毒品、输血等),戊型肝炎病毒(HEV)的传播途径(粪-口途径)。HDV与HBV合并感染现象,HDV与HGV垂直感染现象,输血传播病毒(TTV)。
26. 黄病毒(虫媒病毒)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热病毒的传播媒介、流行季节、所致疾病及防治原则。
27. 出血热病毒
汉坦病毒的生物学性状、流行环节、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28. 疱疹病毒
疱疹病毒的种类(HSV、VZV、CMV、EBV)与特点,疱疹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HSV、VZV的致病性及潜伏特点,CMV、EBV的致病性,疱疹病毒的垂直感染。
29. 逆转录病毒
29.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形态,基因组的三个结构基因,调节基因编码产物及其功能,GP120、GP41的性质及功能,传染源与传播途径,主要感染细胞与致病机理,所致疾病与临床特点,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29.2. 人类嗜T细胞病毒 生物学性状、所致疾病。
30. 其他病毒
30.1. 狂犬病病毒 内基小体的概念及其意义,致病性与人工免疫。
30.2. 人乳头瘤病毒(HPV) 生物学性状,致病性,HPV与宫颈癌。
31 传染性蛋白因子
朊粒:化学成分,致病性。
参考书目
1、郭晓奎主编,病原生物学,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
2、肖运本主编,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
3、陈兴保主编,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
1.李玉林主编,病理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
2.和瑞芝主编,病理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
《病理学》部分(占50%)
第一章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重点要求:肥大、增生、萎缩、化生的概念;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及其发展过程、细胞和组织损伤的表现形式、各种变性的概念、发病机制及形态特征。坏死的概念和形态标志。各型坏死的发病机制及形态特征。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重点要求:组织损伤后修复的基本规律。肉芽组织的概念、结构和功能,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类型和影响愈合的因素。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局部血液和体液循环障碍
重点要求:淤血的概念。肺、肝淤血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形态变化。血栓形成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栓塞的概念,栓子运行的途径,血栓栓塞的病变及后果。梗死的病变类型、发生条件和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章 炎 症
重点要求:炎症的概念,基本病理变化及其发生机制,白细胞的渗出和作用。急性炎症各种类型的病变特征。急性炎症的结局,慢性炎症的类型及其病变特征。
第五章 肿 瘤
重点要求:肿瘤的基本特征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肿瘤的一般形态特征,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方式和扩散途径,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良、恶性肿瘤的区别。癌和肉瘤的区别。癌前病变和原位癌的概念。
第六章 心血管疾病
重点要求: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和基本病理变化,冠心病的类型、病变及后果。良性高血压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变,风湿病的基本病变及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变。心瓣膜病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第七章 呼吸系统疾病
重点要求: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和病变。肺气肿和肺心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变。大叶性肺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重点要求:萎缩性胃炎的病变,胃溃疡的病变及合并症,病毒性肝炎和门脉性肝硬变的病因、发病机制、病变和临床病理联系。食管癌、胃癌、肝癌及大肠癌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疾病
重点要求:肾小球肾炎和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类型、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分类、各类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
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类型、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第十五章 传染病
重点要求:结核病的基本病变及其转化规律,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病的病变特点,各
型及其病变特点,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传播途径和病理变化及其临床联系。伤寒和菌痢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病变。艾滋病传染途径和病变
参考书目
1.李玉林主编,病理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
2.和瑞芝主编,病理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