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大学语文》考试大纲
文章来源:润知林 文章作者:润知林教务处
时间:2015/1/18 15:15:00 浏览:4243332次
《大学语文》
(一)关于《大学语文》考试的几点说明
1.《大学语文》是全国高等教育(除中文专业以外)必修必考的公共基础课,是为培养、检验当代大学生的语文、文学水平,阅读、欣赏、写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民俗等)、渗透性很强的文化基础课,在整个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特殊职能。《大学语文》对于有效促进大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2.《大学语文》课程的考试内容、考核目标和考试命题,应当充分体现其公共基础课的性质与特点,注意与中文专业设置的专业课程相区别,注意与非中文专业设置的应用性写作课程、相关专业课程相区别。
3.《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使已经具备高中毕业语文程度的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一步提高阅读、分析、欣赏、评价文学作品,以及一般文章与学术论著的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提高书面表达、口头表达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为学好高等教育各类专业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急需的通才式人才。
4.《大学语文》课程考试卷面为100分。其中文学作品基础知识和分析内容等占60分,作文占40分。
5.作文体裁为论述文或议论文。
6.各个方面考核内容的具体要求见课程考试大纲。
(二)《大学语文》具体考试内容与考试目标
《大学语文》课程的考试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语言知识,文学知识,作品阅读、分析、欣赏,作文。四个方面的考试内容与考试目标分述如下。
一、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主要指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方面的知识。对语言知识的考核,应当从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辨识,说明课文中以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在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一)文言实词考核。主要辨识常见的古今意义不同的词语,准确解释、说明其具体含义。要特别注意掌握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文言实词。
(二)文言虚词考核。主要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或用法,辨识同一文言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掌握其一般规律和特殊用法或含义。
(三)文言句式考核。主要了解那些常见而又异于现代汉语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等,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序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要求在古文今译中完成准确转换。
二、文学知识
文学知识。主要指作家作品基础知识、文体基础知识、文学史有关知识。
作家作品基础知识考核:重点课文作者的字号、所处朝代或国别,主要思想倾向和文学主张、所属文学流派或团体、主要文学成就(含创作风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作品集名称等等。
文体基础知识考核:主要指我国古代诗文的特殊文体分类(如散文:语录体、纪传体、书信体、史论体、游记体、寓言体、赋。如古体诗:楚辞、乐府、歌行,如近体诗:律诗、绝句,以及词、散曲等)及其主要特征。
文学史有关知识考核:教材内容表述所涉及到的文学史的不同阶段、文学流派、文学团体、文学思潮等等。
三、课文阅读、分析、欣赏
阅读、分析、欣赏的总体考核目标是:
识记重点课文的作者的有关内容;
正确划分课文的段落层次,概括其大意:
正确把握课文的整体结构及作者思路;
理解并概括课文的主旨,认识其思想意义;
认识课文的文学表现手法及其个性特征;
认识课文的整体结构、表现手法与课文主旨的内在联系;
揭示课文的审美价值及社会功能;
记忆教材中规定背诵的课文。
22篇重点课文阅读、分析、欣赏的具体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如下:
1、《蒹葭》
(1)了解《诗经》的基本要点。
(2)掌握对本诗主旨的几种不同认识。
(3)理解“怀人说”表现的“伤心”意旨。
(4)把握表达主旨的主要艺术手法:重章叠句,反复咏叹;渲染烘托,营造意境。
(5)默写本诗。
2、《饮酒》(其五)
(1)了解本诗创作背景及主旨。
(2)把握“心远地自偏”的内涵及其与主旨的关系。
(3)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思想意蕴,把握“见”字的妙处,理解诗人蕴于其中的情感。
(4)理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内蕴。
(5)把握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6)默写本诗。
3、《终南山》
(1)了解王维的生平、创作风格、在唐诗中的地位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归纳分析本诗的主旨。
(3)把握“游踪”与“时空变化”的关系。
(4)掌握首联采用夸张手法、第二联采用互文手法的特点。
(5)体会本诗“诗中有画”的特色。
(6)分析本诗“以不全求全”的特色。
(7)默写本诗。
4、《浪淘沙》
(1)了解李煜的生平、创作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了解本诗主旨,正确评价本诗主旨。
(3)分析本诗的内容层次和表现手法。
(4)阐述本诗的立意。
(5)理解本诗“天上人间”的不同含义。
(6)掌握本诗感情内蕴和创作个性。
(7) 默写本诗。
5、《关山月》
(1)认知这首诗是用乐府旧题写时事。
(2)掌握本诗通过不同场面的形象描写来突出的爱国主义主题。
(3)分析本诗使内容一体化的关键。
(4)分析本诗使形式一体化的构思和布局。
(5)分析本诗为突出主旨而运用的对比手法。
(6)默写本诗。
6、《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把握作者在词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及主旨。
(2)分析本词上片借景寄情,下片用典明志的特点,上下片表述殊途同归,共同表现主旨。
(3)掌握本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4)默写本词。
7、《再别康桥》
(1)划分本诗层次。
(2)透过“别”的形式认识“康桥美梦”破灭的诗旨。
(3)体味首尾两节相互呼应的艺术效果。
(4)分析本诗以“寻梦——寻梦未得——别梦”来表现自己人生理想破灭的写法。
(5)默写本诗。
8、《礁石》
(1)认识本诗的主旨定位,认识本诗的社会意义。
(2)分析“礁石”的精神,揭示其内在意蕴。
(3)掌握本诗运用拟人、象征的表现手法。
(4)默写本诗。
9、《郑伯克段于鄢》
(1)了解《左传》的概况及其在历史散文写作中的地位。
(2)从郑庄公与共叔段兄弟争斗的历史事件中概括本文的主题。
(3)概括郑庄公、共叔段、姜氏、颖考叔的性格特征。
(4)把握本文有详有略的剪裁特色及其对突出主旨的作用。
(5)掌握本文刻画人物的手法。
(6)识别文中细节描写并指出其具体作用。
(7)掌握以宾衬主的表现手法。
10、《谏逐客书》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分析本文说理的技巧。
(4)举例说明本文散文辞赋化的倾向。
(5)分析本文在选材、剪裁方面的特色。
11、《张中丞传后叙》
(1)认识本文叙事与议论并重,前半侧重议论、后半侧重记叙的写作特色,掌握二者服从统一主题需要的内在联系。
(2)识别前半灵活多变的批驳方法,后半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手法。
(3)分别概括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位英雄人物的性格特征。
(4)把握文中以映衬和反衬刻划人物的手法。
12、《始得西山宴游记》
(1)准确掌握本文的主题。
(2)把握“始”的含义,认识它在结构全文、突出主题中的作用。
(3)前半勤游,不切题目,但仍占了全文小半篇幅,说明其中道理。
(4)分析文章中作者以侧面衬托手法突出西山高峻的寓意。
13、《前赤壁赋》
(1)认识本文作为文赋的主要形式特征。
(2)概括本文的主题。
(3)划分全文段落,并指明各段内容的重心。
(4)把握全文的情感线索。
(5)分析主客问答的实质。
(6)体会描写洞箫声的妙处。
(7)分析作品关于“变”与“不变”的哲理内涵
(8)认识本文景、情、理三者结合的特点。
14、《社稷坛抒情》
(1)掌握本文的主题。
(2)体会本文思路开阔、借物抒情的表现技巧,领悟主题深刻的社会意义。(3)分析本文意象描述和结构安排上的关联及其作用。
(4)阐述本文的哲学意味。
15、《牌坊》
(1)认知标题“牌坊”的内涵。
(2)理解《牌坊》的主题思想。
(3)体味本文叙写两类主要人物的作用。
(4)把握本文采用的象征、比喻、暗示等写作手法。
16、《论学问》
(1)了解培根的生平和主要成就。
(2)了解本文的文体特征。
(3)掌握本文的主要论点。
(4)分析本文采用的比喻、比较、排比等修辞方法。
(5)分析本文的哲理性质。
17、《李肃说吕布》
(1)分析李肃况吕布的具体步骤及其游说策略的核心内容。
(2)分析吕布的性格特征。
18、《红楼梦·宝玉挨打》
(1)认知宝玉挨打的导火索及挨打的根本原因。
(2)概括和分析贾宝玉、贾政不同的思想性格及其社会意义。
(3)从人们对宝玉挨打的不同态度,分析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4)联系本文有关段落,举例说明作者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5)从宝玉挨打的性质看本文的主题思想。
19、《风波》
(1) 正确理解本文的主题,认识其社会意义。
(2) 分析本文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3)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20、《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1)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
(2)具体阐释本文采用的对比艺术手法。
(3)分析本文从正面和侧面描写主人公爱情的手法,并指出其揭示的社会意义。
(4)分析高女人、矮丈夫的性格特征。
21、《西厢记·长亭送别》
(1)联系本文认知元杂剧的主要形式特征。
(2)联系本文分析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3)分析曲词中情景交融、内心独白、间接心理描写的艺术特色。
(4)识别文中运用的对偶、比喻、用典、夸张、排比、叠字等修辞手法。
22、《牡丹亭·游园》
(1)了解本文的文体特点。
(2)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本文的主要思想。
(3)分析杜丽娘的情感变化线索。
(4)分析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四、作文部分
作文主要是考核大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同时测试大学生的文化修养,知识积累和欣赏、分析、综合、逻辑思维能力。
作文考核的基本要求是:中心明确,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语句通顺,标点正确。
大学生写作文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叙述、议论的能力上,而其前提是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基础是写作思路清晰。
(三)关于教学和命题考试的要求
一、关于教学
1.本大纲关于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是实施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应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2.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教学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教学必须坚持“为学而教”而不是“为教而教”的原则,备课、授课、考试、考查,乃至师生课外交流,都应坚持不变,努力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3.反对满堂灌、一言堂,坚持启发式,开展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反对照本宣科考,照抄黑板,勇于提出学术新见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创造性思维。
二、关于教材
复习考试使用教材:骆兵主编,《大学语文》,江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三、考试命题
1.本课程命题考试的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来确定。
2.命题原则:以主观题为主体,客观题为辅助,二者比例大体为8:2。
3.课文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法类试题;语文知识(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文体知识、古文今译等)类试题;作文试题。三者比例大致为4:2:4。
4.作文以外的试题的内容必须取自教材。
5.作文试题一般取自教材之外。
6.本课程命题适用以下各类题型:填空题、翻译题、简答题(以上题型适合考核语文知识)、简析题、论述题(以上题型适合考核课文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法)、作文题。
四、题型举例
(一)填空题(每空 分,共 分)
1.《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朱门沉沉按歌舞, 。
3.柳宗元又名 、 ,其作品集叫 。
(二)简答题(每小题 分,共 分)
1.《蒹葭》为何被誉为“千古伤心之祖”?
2.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的离愁别恨说明了什么?
(三)翻译题(每小题 分,共 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四)简析题(每小题 分,共 分)
1.陆游在《关山月》中采用了对比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五)论述题(每小题 分,共 分)
1.试论述“始”在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对突出主旨和结构全文的作用。
(六)作文题
1.试论如何树立江西人新形象
2.如何认识入世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3.根据所给材料写一篇鉴赏文章
读中唐诗人张祜《何满子》诗:“故园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鉴赏短文
注:何满子,曲调名。君: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