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江西警察学院专升本考试大纲4
文章来源:润知林 文章作者:润知林教务处
时间:2015/1/18 20:51:12 浏览:2909次
运动生理学》考试大纲
一、适用专业
社会体育专业。
二、课程性质及教材
《运动生理学》是全国各体育院系体育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江西警察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主要阐述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规律和在进行各项体育活动时人体各种生理活动变化规律,揭示各种体育活动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及其规律。指导各种体育活动和评价体育活动的健身效果。课程内容具有理论综合性、宏观指导性、实际应用性的特点。在一级学科体育学中,《运动生理学》属于体育基础理论学科中的一个专门学科,也是支撑体育学理论大厦的基石。
教材:《运动生理学》:王瑞元、苏全生主编, 2012年2月第一版,人民体育出版社,ISBN 978-7-5009-4044-9。
三、考核内容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运动生理学概述
一、运动生理学的概念
二、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方法和水平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概念。
第三节 人体生理机能的维持与调节
一、内环境及其稳态
二、生理机能的调节。
第四节 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
一、非自动控制系统概念
二、反馈控制系统概念
三、前馈控制系统概念
第五节 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一、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历史
二、动生理学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骨骼肌机能
第一节 肌纤维的结构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二、肌管系统
三、肌丝的分子组成
第二节 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
二、动作电位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四、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第三节 肌纤维的收缩过程
一、肌丝滑行学说
二、肌纤维收缩的分子机制
三、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藕联
第四节 骨骼肌特性
一、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二、骨骼肌的生理特性
第五节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一、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二、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
三、运动单位的动员
第六节 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一、肌纤维类型的划分
二、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机能及代谢特征
三、运动时不同类型运动单位的动员
四、肌纤维类型与运动项目
五、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
第七节 运动对骨骼肌形态和机能的影响
一、运动导致的延迟性肌肉酸痛
二、运动导致的骨骼肌超微结构改变
三、延迟性肌肉酸痛和运动性骨骼肌超微结构改变的机理
四、运动导致的延迟性肌肉酸痛和超微结构改变的防治
第八节 肌电图的测试原理与应用
一、肌电图的引导
第三章 血 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一、血液的组成
二、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学意义
三、血液的功能
四、血液的理化特性。
第二节 运动对血液的影响
一、运动对血量的影响
二、红细胞与运动
三、白细胞与运动
四、血小板与运动
第三节 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一、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
二、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第四节 运动员血液
一、概念
二、特征
三、生理意义
第五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二、ABO血型
三、ABO血型与输血
第四章 循 环 机 能
第一节 循环系统概述
一、心脏的一般结构与血液循环途径
二、各类血管结构功能特点
第二节 心脏生理
一、心肌的生理特征
二、心肌的供血与能量代谢特点
三、心脏的泵血功能
四、心音
五、心电图
第三节 血管生理
一、动脉血压
二、动脉脉搏
三、微循环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运动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
二、运动心脏的特点
三、运动与心血管疾病
第五章 呼吸机能
第一节 呼吸运动与肺通气机能
一、肺通气的动力学
二、肺通气机能
三、肺通气机能的指标
第二节 气体的交换与运输
一、气体交换
二、气体运输
第二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运动的神经系统—呼吸中枢;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第四节 运动对呼吸机能的影响
一、运动时呼吸的调节
二、运动时合理呼吸
第六章 物质与能量代谢
第一节 物质代谢
一、人体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二、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
第二节 能量代谢
一、基础代谢
二、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与消耗
第三节 体温
一、正常人体温度
二、体温调节
第七章 肾脏功能
第一节 肾脏的基本结构
一、肾单位的基本结构
二、肾脏的血液循环
第二节 尿的生成过程
一、肾小球的虑过作用
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三、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四、尿的成分、理化性质及尿量
第三节 肾脏在保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一、肾脏在保持水平衡中的作用
二、肾脏在保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第四节 运动对肾脏功能的影响
一、尿量
二、运动性蛋白尿
三、运功性血尿
第八章 内分泌功能
第一节 内分泌、内分泌系统与激素
一、内分泌与内分泌系统
二、激素与激素的分类
三、激素的一般生理作用和作用特征
第二节 激素作用的机制和调节
一、受体以及作用特征
二、激素作用的机制和过程
三、激素分泌的调节
第三节 主要内分泌腺的内分泌功能
第四节 功能器官的内分泌及激素
第五节 运动与内分泌功能
第九章 感觉机能
第一节 概述
一、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第二节 视 觉
一、眼的折光功能及调节
二、眼的感光功能
三、视觉生理与运动
第三节 听觉与位觉
一、听觉
二、位觉
第四节 本体感觉
一、本体感受器结构与功能
二、本体感觉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
第五节 其他感觉
第十章 神 经 系 统 机 能
第一节 概述
一、神经元与神经纤维
二、神经胶质细胞
三、突触
四、神经递质与受体
第二节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反射的概念
二、反射弧
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四、兴奋在反射中枢传播的特征
五、中枢抑制
六、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
第五节 脑的高级功能
第六节 睡眠
第七节 躯体运动的神经调节
第八节 脑电图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 运 动 技 能
第一节 运动技能的概念和生理本质
一、 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
二、 运动技能的分类
三、 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
第二节 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
一、 泛化阶段
二、 分化阶段
三、巩固和自动化阶段
第三节 运动技能学习发展及影响因素
第十二章 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第一节 概述
需氧量、摄氧量、氧亏、运动后过量氧耗
第二节 有氧工作能力
一、最大摄氧量
二、乳酸阈
三、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第三节 无氧工作能力
一、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
二、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
三、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第十三章 身 体 素 质
第一节 力量素质
一、力量素质锻炼原则
第二节 速度素质
一、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
第三节 耐力素质
一、有氧耐力
二、无氧耐力
第四节 平衡、灵敏、柔韧和协调
第十四章 运动性疲劳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 运动性疲劳
二、 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第二节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
衰竭学说、堵塞学说、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保护性抑制学说、突变理论、自由基损伤学说
第三节 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及其特征
一、 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
二、 不同类型运动的疲劳特征
第四节 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测定肌力评价疲劳、测定神经系统和感觉技能判断疲劳、用生物电评价疲劳、主观感觉判断疲劳、测定运动中心率评定疲劳、判断疲劳的其他指标。
第十五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第一节 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一、赛前状态 二、准备活动
第二节 进入工作状态
一、进入工作状态的产生原因
二、进入工作状态因素
三、“极点”与“第二次呼吸”;
第四节 稳定状态
一、真稳定状态
二、假稳定状态
三、“第一拐点”与“第二拐点”
四、最大摄氧量平台
第五节 恢复过程
一、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
二、机体能量贮备的恢复
三、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
第十六章 特殊环境与运动
第一节 高原环境与运动
第二节 热环境与运动
第三节 冷环境与运动
第四节 水环境与运动
第五节 微重力与运动
第六节 水下环境与运动
第十七章 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
第一节 概述
一、 概念
二、 功能
第二节 运动员身体各系统机能评定指标及方法
第三节 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综合评定
第四节 适宜运动量的生理学评定
第十八章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
第一节 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
第二节 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和体育教学与训练
第三节 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
第十九章 女子的生理特点与体育运动
第一节 女子运动能力的特点
第二节 月经周期、妊娠与运动能力
第二十章 衰老与运动
第一节 衰老的概念与机理
一、衰老的概念及老年人划分标准
二、衰老的机理
第二节 老年人生理特点与健身作用
一、体育锻炼对老年人运动系统的影响、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影响、呼吸系统功能的影响、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代谢功能和身体成分的影响。
第三节 老年人健身运动原则
适宜运动项目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经常性原则;个别对待原则、自我监督原则。
第二十一章 运动健身与运动处方
第一节 运动处方的基本要素
运动处方的概念、
运动的目的、类型、强度、时间、时间带、频度、注意事项
第二节 运动处方的制定
第三节 运动处方的实施
第四节 运动处方的应用
四、考试方式、试题类型及分值
(一)本课程考试采用笔试。
(二)试题类型及分值(卷面总分100分)。
1.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5分)15题
2.单选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30分)15题
3.名词解释(20分)5题
4.简答题(简要回答问题的主要观点;22分)4题
5.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对体育运动的相关原理进行观点阐述;13分)1题